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彼得潘

有一個小女孩溫蒂在某天夜裡被狗的叫聲吵醒,因緣而遇到了彼得潘(彼得潘常躲在她的窗外聽她說故事)那時彼得潘正因影子無法黏在身上而煩惱著,就連小叮噹不見了也不知道溫蒂很好心的幫他把影子縫起來,之後彼得潘希望溫蒂跟他回去夢不落帝國,去做失落男孩的母親而溫蒂答應了並且將她兩個弟弟也帶去了同時的,小叮噹原本被溫蒂因無意而鎖在抽屜中,這時自己掙脫了出來,她很不希望溫蒂跟他們回去(因為小叮噹很喜歡彼得潘,她又很會吃醋)但彼得潘完全沒注意到這點,只是很高興溫蒂要和他回去才剛到夢不落帝國,他們就被虎克船長發現了!(虎克船長是彼得潘的敵人,因為在一次打鬥中彼得潘將虎克船長的手砍下扔給一隻鱷魚吃)虎克船長用大砲轟炸他們,將他們打散了,此時小叮噹用計讓溫蒂跟著她但卻跑去和失落男孩說要他們將溫蒂射下來幸好只射到了鈕扣,但彼得也因此生氣的將小叮噹趕走了後來有一次因緣際會之下,彼得潘救了印第安公主在慶祝會中彼得潘冷落了溫蒂,溫蒂感到無聊便先回去之後溫蒂表示她想回家了,而那些失落男孩也打算跟她回家彼得潘很生氣便不理會她,還蒙頭大睡,裝做不在意的樣子溫蒂雖然很失望,但她還是做了一個蛋糕送給彼得潘但溫蒂和失落男孩在回程中被虎克抓住了!!而且虎克還在彼得潘的蛋糕中下毒幸虧小叮噹及時趕到將蛋糕搶下吃了,救了彼得潘,但也因此性命垂危但在彼得潘誠心祈禱,全世界的兒童受到他的影響而拍手使小叮噹復活了此時虎克打算把溫蒂抓去餵大鱷魚吃(自從大鱷魚吃了虎克的手之後便一直跟著他)彼得潘趕到現場救了溫蒂並殺了虎克(被鱷魚吃了)之後他將溫蒂送回家並承諾她每年此時都會回去找她,聽她說他的故事直到某一年,當溫蒂說他的故事時,彼得潘居然問她小叮噹是誰!溫蒂驚訝於他居然忘了小叮噹!並告訴他小叮噹的事但彼得潘只皺了皺眉說他們實在太多了,而且生命也都很短暫,他記不起來到了後來,彼得潘有時記得回去有時忘記溫蒂一年年的長大而彼得潘完全沒變到了某一次之後彼得潘便再也沒有出現過了但溫蒂仍然述說著彼得潘的故事,而故事也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了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answer_form.php

心得: 她是一個直得大家一看的故事喔!

十三遺址

十三行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十三行豐富的出土文物,對我們理解該遺址主人的生活型態有不小的幫助。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先後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其次,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70311692
心得:媼古學家他們都會去找以前的東西,非常讓我們直得學習, 請大家多多學習 謝謝 ~~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

網址:http://www.blogger.com/post-create.g?blogID=7265934020963451494

感想:十三行遺址是我們“社會”上的課程!!大家可以來這裡〝逛逛嘿!!〞。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臺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

網址:http://www.blogger.com/post-create.g?blogID=7265934020963451494
我的感想:
我覺得大家 應該去逛逛十三行遺址,因為可以增加知識喔!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臺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在該遺址上設有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遺址發現及挖掘過程簡介1955年秋天,台灣空軍的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突然發現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是發現了鐵礦,所以才會影響到羅盤的運作。1957年,潘克永找上了在國立台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家林朝棨,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黃瀛東到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土法煉鐵所遺留的殘渣。因為當地並無漢人或日本人煉鐵的紀錄,他們乃斷定這些殘渣為史前人類的煉鐵遺址。由於遺址所在地臺北縣八里鄉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於是以該名稱將此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至於頂罟村別名的由來則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因為清朝時,這裡曾為重要商港,有多達十三行郊(商家)在此經商,所以將此處稱為「十三行」。可是,也有學者認為「十三行」可能來自原住民語言的音譯,為原住民稱呼該地之名稱。1959年,石璋如教授率領學生們到該址短期試掘,獲得陶器、石器、鐵器和玻璃器等文物以及二座墓葬,並推斷十三行遺址屬於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及噶瑪蘭系統的史前文化。1963年,臺北縣文獻會委託劉斌雄教授在該遺址開挖二個深坑,發現遺址有二個文化層重疊,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即十三行文化層),上層則是近代的漢文化層。1980年,交通部觀光局將八里鄉十三行文化遺址列為重要考古遺址。1988年,考古學家臧振華和劉益昌,由於對台灣平埔族和早期漢文化之間之接觸這個研究議題感到興趣,而決定選擇十三行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卻意外引爆了一場文化保存和工程建設的衝突事件。原來,十三行遺址已被前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畫定為「八里污水處理廠」用地,即將動工。經過文化及學術團體兩年多的抗爭,1991年,十三行遺址被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保存範圍長約144公尺、寬約22公尺、總面積為3,161.9平方公尺。1995年,中央各部會決議在污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1998年,該館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同時也開始博物館的興建工程,2003年,博物館正式完工並開館。十三行遺址出土的主要器物陶器十三行遺址所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中,陶器是數量最龐大的一批標本。其中,完整或可復原的陶器約126個,破碎的陶片佔最大宗,估計約超過80萬件。十三行遺址出土主流的紅褐色夾砂陶片,依據其施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素麵、拍印文系統、及壓印、刻劃、刺點、劙劃、捺點等。一般而言,紋飾多施於器物腹部及延伸的底部,大部分皆通體施紋,亦見紋飾呈環帶狀分佈。在各種出土陶器中,淡褐色陶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有其他器物少見的粗條紋紋飾。灰黑色泥質陶器數量也不多,但是頗具特色,器型有小口大腹的罐與瓶,質地細緻,表面經常抹平磨光,肩部外表裝飾有刺點紋及圈點紋,紋樣常環繞器表一周。在所有出土陶器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十三行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的「人面陶罐」。該陶罐在口緣、足部的表面均勻散佈圈印、櫛點等裝飾圖樣,在陶罐腹部則有生動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狹長的雙眼、微張的嘴角、再配上臉頰旁立起的雙耳。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物,據學者推測可能為宗教用途。鐵器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礦石、煤等的研究,顯示該遺址主人已知煉鐵。此外,在十三行遺址也發掘出煉鐵作坊,證實煉鐵是在聚落內進行的。出土的鐵器不算多,可能是因為氧化腐朽不易保存,以及再製造利用,以致出土器物數量較少。目前出土的鐵器皆器型不明,推斷是用來做武器。一般來說,如果具有農耕文化,應當有金屬製的農具,或是類似物。雖然目前已經證明十三行人能夠農耕,只是技術並不高明,他們同時也會畜養家畜。其他器物除了日常用具外,十三行遺址也出土很多瑪瑙珠、玻璃手燭、玻璃耳玦、玻璃珠,以及其他質料的珠子。現址還發現金飾、鎏金青銅碗、銀管飾物、銅刀柄、銅碗、銅鈴、銅幣等罕見遺物。由於這些器物或者來自台灣其他的族群、或者來自南洋、或者來自中國,因此可能是與外界貿易交換所得來的。由此推斷,十三行在當時是台灣島內外重要交易地點,與外地的聯繫相當頻繁。墓葬相關人骨及器物十三行遺址還出土了大批和墓葬相關的人骨及器物。依出土的姿勢與方向,人骨的姿式可分為九大類型,而其中最值得討論的便是屈肢葬。十三行遺址之主人的埋葬習俗,以頭朝西南臉向西北的側身屈肢為主,凶死者則往往以頭向東北的直肢葬方式埋葬,常見的陪葬品包括裝飾品陶罐、青銅柄、鐵刀等器物。在十三行遺址出土之前,台灣史前遺址中從無屈肢葬的葬式出現。而屈肢葬郤是台灣先住民主要的埋葬方式。此外,由無頭葬出現可知聚落或族群間可能有戰爭或獵頭的行為。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回答者:
~~愛打籃球的ㄚ遠~~

心得:
我覺得,十三行遺址對我們很重要,它讓我們知道以前的歷史,少了它我們根本不知道以前人怎麼生活,也可以知道他們如何捕捉獵物。

「有你真好」觀後有感


韓國影片「有你真好」片中主角「小武」是位眼中只有文明社會的電玩、麥當勞、時髦玩具,而絲毫沒有文明氣質的e世代小朋友,一副無知、目中無人、我行我素、想要什麼就要有什麼,「自我」為中心的習氣。    
而外婆是個不能言語又駝背的老太太,不管外孫「小武」如何作怪、如何不領情、如何鬧脾氣,蓄意破壞東西,她的表情始終如一,喜怒哀樂不形於色。舉止像如如不動、本來具足的智慧德性,不管外境如何遷流,它一直貯立、守候在那裡;也一直清楚明白的看著充斥貪瞋癡慢疑的「小武」,經山居中的各種歷練後良知良能浮現、清淨心現前時,心靈的毒素自然遠離,終於幡然悔悟,改頭換面,回歸感恩、惜緣、惜福的本位,轉化冥頑不靈的習氣與個性。

仔細想想,平常我們在教育小孩時是否說得太多?相對的做得太少、示範也不足。而小武的外婆如天地行不言無為之教,豈不是身教的最佳典範?感謝有「你」!感恩有「你」!有「你」真好!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十三行豐富的出土文物,對我們理解該遺址主人的生活型態有不小的幫助。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先後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其次,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70311692

●心得:因為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臺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 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臺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
由於十三行遺址在台灣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學者通常將台灣北部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通稱為十三行文化。除了十三行遺址之外,位於臺北市中山區西新莊子遺址,也是十三行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之一。
十三行文化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是台灣史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刃器。從出土的鐵渣、礦石等礦物,顯示當時人已知煉鐵。除了石、鐵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特徵是手工製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
如果以史前文化較寬的定義而言,台灣北部地區擁有赤褐色或淺褐色拍印幾何紋硬陶的史前遺址,都屬於廣義十三行文化的範疇。就此而言,十三行文化的分佈地區,在西海岸地區由淡水河沿著海岸向南一直分佈到大安溪,向東則沿著北海岸、蘭陽平原一直分佈到奇萊平原北側的三棧溪
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的看法,根據時間、分佈區域及文化內涵,十三行文化可以再區分為早、晚兩期及七個不同的類型。其中早期為年代距今2000-1000年之間,包括十三行類型、後龍底類型、番社後類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內,包括埤島橋類型、新港類型、舊社類型與普洛灣類型。
網址 http://taipedia.cca.gov.tw/index.php?title=%E5%8D%81%E4%B8%89%E8%A1%8C%E9%81%BA%E5%9D%80 資料來源 十三行遺址-台灣大百科書
感想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去逛逛十三行遺址,除了能增廣見聞,還能了解古人的生活作息。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臺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
網址:http://www.blogger.com/post-create.g?blogID=7265934020963451494

感想:
我的感想是我覺得這些考古學家都很用心的再幫我們收集各類的史前遺物,也是因為有他們的用心能讓我們了解更多的史前遺物和文化。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開學了!

開學ㄌ(了) ! 看到好久不見的同學! 還排ㄌ(了)不同的位置 能跟 《亮亮》坐在一起 也算不錯!

-.- 最近 幹部 沒當到 ! 真是不開心 ! 反正 只要有 亮右 岳謙 宗峻 陪我玩 都沒關西 !

每一天 看到同學 就是一個 驚喜。

開學了

今天是2月11日,也是開學的日子,我的心情十分開心,但也有點緊張,因為可以和好久不見的朋友見面,我想其他人也跟我一樣吧!

開學了!

今天是學校的開學日,我們還重排了新的座位,我和好朋友《林岳謙坐在一起》,也能見到好久不見的朋友好朋友《博智.岳謙.亮佑.歐弟》,選幹部時,只有2~3個男生有當幹部,也選了掃地區域,我是掃聚寶屋。

介紹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十三行豐富的出土文物,對我們理解該遺址主人的生活型態有不小的幫助。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先後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其次,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70311692

心得分享:
我認為考古學家的精神很直得讓我們學習

介紹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十三行豐富的出土文物,對我們理解該遺址主人的生活型態有不小的幫助。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先後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其次,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資料來源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70311692)

心得分享 : 我認為考古學家刻苦耐勞的精神很值得學習,十三行遺址對考古學的貢獻也很大,留下的遺物更是國家最好的禮物.